十年股市回忆录[2011-2021](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把这句话放到股市中,则可改编为以股史为镜,可以知大盘涨跌。投资股票很多时候都是在预测未来,而未来必然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被预测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话不多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近十年股市回忆录,那么让我们先对近10年的整个a股历史有个把握,见下图:

图中按照牛熊,可以分为:

2011-2014年上半年------慢熊市,股指从2800点跌至2000点附近

2014下半年-2015上半年------急牛市,股指从2000点涨至5200点

2015年下半年-2018年底------慢熊市,股指从5200点跌至2300点

2019年-现在-------慢牛市,股指从2450点涨至3500点附近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当时发生了什么?接下来,我们一段一段来剖析。

一.2011-2014年上半年

让我们回到2011年初,当时央行定调的货币政策是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强调了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这边简单解读一下,央行的货币政策绝大多数是稳健,参考价值不大。意义重大的是后面那句,稳物价。那么为什么央行迫切的希望去稳定物价呢?那就不得不提08年后,中国四万亿的后遗症。

2009年-2011年期间cpi持续上涨至历史高位,shibor同步上涨,资金逐步收紧

08年金融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泛滥,全球印钞。在09-11年这段时间里面,大宗商品暴涨。就拿石油来说 08-11年这段时间,价格从30美元暴涨导110美元。从09年开始到20117月,CPI-1.8上涨到了6.4。这个时候再不去稳物价,CPI可能上两位数,那就彻底失控了。当时甚至有种说法,叫输入性通胀(大宗商品涨价,导致国外的通胀输入到国内)。时任中央货币委员会委员周其仁教授指出通胀就是通胀,就是钱多了,所谓的输入性通胀根本就子虚乌有。

于是在2011年,央行七次上调整备金,三次加息。2011年股指从2800点跌到2200点,下跌幅度21%。

在2011年下了猛药后,CPI逐步下行。央行期间也下调了几次准备金,但是准备金一下调,CPI就大幅度往上。11年接近失控的通胀水平,已经让央行产生了阴影,根本不敢放宽钱袋子。当时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说,美国经济危机,关中国什么事。 美国生病,没必要中国吃药,当前的CPI全是09年大水漫灌的后遗症。

大家回忆下,余额宝最高收益是什么时候? 对,就是这段时间内。那时候余额宝的收益可以年化上6%。 有这个收益率,大家还买什么基金,投资什么股票,买货币基金就行了。

在2012年-2014年的上半年,股指从2200点跌至2000点。之所以跌得幅度不大是因为实在跌不动了,没什么水分可以挤。当时上证市盈率为9.8历史最低位,上证换手率0.3%。市场已经冷清到不能再冷清,浮动筹码早就抛完下,根本没有人卖股票,不涨只是因为没人买罢了。

我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新股开盘就破发。股市都快失去其为实体融资的基本功能,散户都不敢打新。这时候你要跟你媳妇说,你打算买点股票,你媳妇基本跟你闹离婚。

一.2014下半年-2015上半年

上文提到此时股市已经被挤压的一点水分都没有,我把当时的股市比喻为一堆太阳下暴晒了四年的干柴堆,来一点点火星就能烧出熊熊巨火。央行逐步放松的资金面正是那点点火星。

shibor和股指负相关非常明显,可以说近十年的a股的涨跌,货币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在长达四年的紧货币状态下。CPI彻底被控制在2以下,通胀已经不再是央行的关注重心了。央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GDP增速的幅度放缓。在2010年之前,中国的GDP基本按照2位数在增长。到2014GDP增速则只有7%,我们现在看来这没什么。但是在当时的处境看,中国GDP增速以每年下降1个点的速度放缓,这就非常可怕了。甚至很多经济学家在谈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后,GDP增长停滞,无法跨越)。

于是在2013年底的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扩大消费者主权的角度继续深化改革(顺便提下居民消费加杠杆的政策导致房地产又一轮暴涨,我们现在还在消化那时候的后遗症)

2014年-2015年之间,央行七次调整备金,五次降息。股指从2000点上涨至5200点。

央行逐步宽松的货币,不断流入股市这个洼地,股指缓慢上涨。到2014年10月15日a股正正式开始启动了融资融券业务。资金以加杠杆的形式流入到a股,最终形成了一波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人民日报的经典语录:4000点是牛市起点!

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当时各种媒体时不时弹出一条高中毕业炒股赚了几十万的新闻来,卖白菜的大爷也开始对某只股票指指点点。在5200点,a股戛然而止。

未完待续

解剖股市涨跌,深度分析公司,关注公众号

晓经济